那天,約了個男按摩師到家裡來,是第一次約他,見到面發現是個身材普通年約四十歲的中年男子,符合刻板印象中的「斯文中年男性」。
一到房間他放下東西,我站在我的位置前,
他:以前有沒有找過男按摩師?
那天,約了個男按摩師到家裡來,是第一次約他,見到面發現是個身材普通年約四十歲的中年男子,符合刻板印象中的「斯文中年男性」。
一到房間他放下東西,我站在我的位置前,
他:以前有沒有找過男按摩師?
我已經很久沒有跟我弟講話了。
不知道確切的從哪個時間起、因為什麼事情,我們不再主動跟對方講話。我和弟弟可以一整天處在三房二廳大小的電梯華廈,用房與房間隔的牆壁阻擋我們的距離,彼此不對話。可以偷偷地觀察對方待在客廳的時間,用某種消極的默契在對方離開客廳後,假裝若無其事過去坐在沙發上打開電視。在餐桌上吃晚飯時,若聊到關於弟弟的話題,我可以透過坐在旁邊的爸媽、用第三人稱的「他」來指涉弟弟,而不是直接向弟弟用「你」來談話。
我不知道怎麼會變成這樣?唯一知道的是,我們講話的字數就像隨著時間而流逝的沙漏,越老、越少,越老、越少。
在我小的時候,全家住在一棟老舊公寓,為了拓增更大的生活空間,將頂樓以鐵皮加蓋,多了兩間大房。一間,是爸爸的書房;一間,是我和弟弟的遊戲室。
專欄寫手:小三(2014-11-21加入)
某個晚上在頻道間瀏覽時,看到娜塔莉波曼就很自然的停下來。
雖然簡介都說是部講小媽跟繼子間的關係,查了一些網路上的心得跟評論,大部份都會針對劇中的小三-艾蜜莉亞做評論,在我們的社會裡,婚姻確實還是神聖的,即便有再多的苦衷或再堅定的理由,拋下原本的夫/妻都會被認為是罪惡,是會有報應的。
艾蜜莉亞在劇中確實是個臭臉鬼,似乎只有在跟他未婚夫傑克在一起的時候,他才會有開心快樂的表情出現,但甚至在中後期,艾蜜莉亞失去女兒後,兩人之間的相處也開始出現許多壓力。
今天是國際跨性別紀念日,如今已經邁入第16年了,也是台灣開始紀念的第一年。
國際跨性別紀念日始於跨性別婦女(男跨女)Rita Hester在1998年被謀殺後,為了向她致敬,而在1998年發起〝Remembering Our Dead〞(紀念我們的死者)網站計畫並在1999年在舊金山舉行的燭光守夜活動。然而Rita Hester的死跟大多數反跨性別的謀殺案件一樣,至今都沒有結果。
許多資料顯示出在2013/11/20到2014/10/1之間被謀殺的跨性別朋友多半都是有色人種的跨性別婦女(男跨女)。這充分地顯示出社會的恐跨、種族歧視與厭女等等的”交叉歧視”!
縱使沒有遇上謀殺,尤其是在華人社會並沒有明顯的暴力謀殺,但日常生活間跨性別者也常常遇到各種形式的暴力與歧視,家暴、親密暴力、校園霸凌、失學、找不到工作、職場歧視與高度的性暴力威脅,然而警政、司法與醫療系統的不友善往往使他們面臨再次的暴力,也無門可以求救。於是許多跨性別者會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
「17世紀之初,展示的時代...放肆的言行見怪不怪...裸體示人和隨意做愛...成年人開懷大笑,大人們中間的小鬼頭們也毫無羞恥和侷促之感。」傅柯在《性經驗史》第一卷第一章開宗明義這樣說。
簡單來說,傅柯描述在17世紀初,性行為不被視為多麼嚴肅的事情,而像吃飯聊天唱歌一樣稀鬆平常,除了沒有區分適宜於否的場所,亦沒有在性愛的年齡上大做文章。但到了維多利亞時代,「資產階級單調乏味的黑夜降臨」,性經驗被貼上封條般,為家庭夫婦所壟斷,性的正當性就等於繁衍後代,「惟獨有生育力的合法夫婦才是立法者,性只存在父母的臥室」。「性及遊戲的稗官雜史立即移入到生產方式的正統歷史之中,從此不再微不足道了。...當人們系統地使用勞動力時,除了為自身的繁衍需要最低限度的快感之外,不會容忍浪費勞動力以外的浪費精力。...性的正當性與政治動機的正當性聯繫在一起的,性本身是屬於未來的。」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CC創用):瓦西里 · 波列諾夫:《Le droit du Seigneur》(1874)。 一位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家的繪畫,一個老人把他年幼的女兒帶給他們的封建領主。
但如果視維多利亞時代之後就是「性壓抑時代」那就太簡化地看待公共治理與性的關係了。傅柯認為「性壓抑」是個不完整的假說,因此他對「壓抑假說」提出了三個質疑:(1) 性壓抑真的是一個歷史事實嗎?(2) 權力機器真的在本質上是維護壓抑制序的嗎?(3) 為了阻止壓抑而批判壓抑,這件事是否已經與一直為受到質疑的權力機制交織在一起?
前言
公共場所的性行為,在這一兩年時常躍升媒體版面,例如:高雄捷運口交男女、嘉義市超商外手淫男、台鐵莒光號、新竹客運、高鐵活春宮等等。我認為性的公/私性應該一直存在,不一定是近年人們享受當下情慾自主的性意識形態逐漸開放,而是近年來人們的電子產品可近性提高,有了畫面,有圖有真相,新聞才做得起來。
這些電子產品的介入,讓公共性的時與空成了被記錄的對象,不再是只有當事在場者所見所聞而已,而擁有了複製性、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流傳性。蔡建宏(1996: 79)引述傅柯:「維繫懲罰儀式的不再是君王權威的可怕報復,而是符碼的活化,是集體對犯罪觀念和懲罰觀念之間聯繫的支持。」以及(91):「我們的社會不是一個公開場面的社會,而是一個監視的社會,在表面意象的背後,人們深入地干預著肉體,在極抽象的交換背後,繼續進行著對各種有關力量的細緻而具體的規訓。」使得全景敞視的環形監獄在現代社會中有了更細緻的變化,人人都可以當獄卒,對於公共場所的性行為者而言,監控凝視的權力是可預期但又是無法確知的;而眾多在場或根本不在場的凝視者仗著自己在的道德高位與性階層的內圈(Gyle Robin所謂好的性),進行撻伐、複製規訓。
圖片取自「夯時尚‧流行精品購物」2013年4月23日由掰掰啾啾提供設計:藍色美味餐巾
在媒體爆出九把刀的摩鐵劈腿事件後,為九把刀說話的人甚少,在各種討論中,有以下幾種常見或者用較長篇幅表述意見的觀點:
第一、相較於不久前的彎彎外遇事件,在九把刀劈腿事件上鮮少支持情慾/性自主的人為他說話,原因很多可能,較常看見的理由有以下幾種,A)因為他是男人,男人的情慾本來就自主甚至狂爆,不需要別人為他的情慾/性自主說話;B)因為九把刀第一時間已表示那是私事,不需要跟大眾道歉,展現十足能動性;C)認為在這個時間點上,如果新聞媒體狂追這個新聞,可能使得大眾淡忘假油、伊波拉等更重要的事件,因此認為應該要拒看也不要回應事件,免得媒體繼續大規模追逐較不重要的私德事件;D)九把刀向來行事乖張,惹人討厭。還有一種人認為劈腿就是該死,為什麼還要為他找藉口開脫?
第二、認為批評九把刀的人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面對權貴、財閥雖受盡委屈卻也拿他們沒辦法,只好找個與自己的位置相近略有成就的名人出氣,批評私德、攻擊道德缺失,讓這傢伙回到跟自己一樣的失敗位置,以此補償自己悲憤的憂鬱。
今年6月4日多家媒體報導新竹縣詹姓男子「利用當志工輔導青少年機會,以免費提供食宿、介紹工作為由,誘拐中輟、蹺家的少年到家中住下,再以想要繼續有工作就跟我上床等理由,三年來逼迫29名少年與他發生性關係,甚至拍下與少年3P性交照片。」新竹地方法院依妨害性自主罪將詹男判處有期徒刑十九年六月。因為有關兒少的妨害性自主案件不會公佈案件事實與判決內容,如果望文生義的話,應該可以推敲出法官認為詹男以違反對方意願之方法且對方小於16歲而為性交和猥褻,所以判刑。
圖:取自《如果早知道男生也會被性侵》